.

可怕23岁外阴癌前病变,元凶竟是这个生

北京较好的扁平疣医院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yc/210314/8744646.html

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让很多人大跌眼镜。

23岁的女性芳芳,因腹部胀痛两月余、外阴烧灼感、有分泌物流出,医院妇科就诊。

通过检查,医生发现芳芳外阴有“赘生物”,送病理,检测出尖锐湿疣和外阴上皮内瘤变,也就是外阴癌前病变。

而癌前病变的诱因,竟与她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:经常一个月才换一次内裤,几个星期才换一次内衣,平时还常常熬夜、抽烟,导致免疫力下降。

免疫力下降外加一个月不换的内裤滋生大量细菌,让她持续感染人乳头瘤病毒(HPV),尖锐湿疣趁虚而入,最终造成外阴癌前病变。

外阴癌,与哪些因素有关?外阴癌的发病机制虽不明确,但研究表明,外阴鳞癌的发生与以下病因/诱发因素有关:

1、持续的HPV感染:

持续的HPV尤其是HPV16和HPV18型感染,可引起外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外阴鳞癌。

无保护的性行为、多个性伴侣都会增加HPV感染几率。而接种HPV疫苗有望降低HPV相关外阴癌的发生率。

2、年龄增加:

外阴癌多见于60岁以上特别是绝经后女性。可能与高龄导致上皮细胞非典型性增生有关。

但即便是年轻女性,当出现任何与外阴疾病相关的异常体征,如色素沉着、不规则溃疡、慢性外阴瘙痒时,须尽早活检评估。

3、免疫力减弱:

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缺陷综合征,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;

接受器官移植人群,需服用环孢素A、他克莫司、雷帕霉素等药物来抑制免疫应答,从而使免疫系统无法破坏癌变细胞;

感染艾滋,也会削弱免疫系统,增加外阴癌的发病风险。

4、吸烟:

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免疫力,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,导致外阴癌的风险增加。

第3版世界癌症地图集显示,烟草导致的癌症死亡比任何其他危险因素都多,仅年就导致了全球万例,占所有癌症死亡的24%。

5、长期阴部感染和炎症刺激,会导致慢性皮肤黏膜病变:如单纯疱疹病毒II型、引起外阴皮肤变薄且发痒的地衣硬化(硬化性苔藓),均会增加患外阴癌的风险。不洗内裤无疑增加了风险。6、性传播疾病:比如梅毒、尖锐湿疣等。

预防外阴癌,应远离上述提及的各种可控危险因素。很多妇科疾病,都与不注意内裤的清洁有关。

内裤不清洁,还能导致哪些妇科病?

1、霉菌性阴道炎

霉菌性阴道炎的病原体,主要是假丝酵母菌。穿紧身化纤内裤,可使外阴部温湿度增加;

内裤不经通风日晒,仅挂于卫生间,阴暗潮湿,最易滋生假丝酵母菌。

所幸假丝酵母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,将内裤用开水烫洗、阳光曝晒,阻止其兴风作浪。

2、宫颈疾病

宫颈和阴道菌群形成一个微生态平衡,当各种原因,如月经血使阴道pH升高,可引起阴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。

若不勤于洗换内裤,病原微生物增加,可增加宫颈炎、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病风险。

3、阴道滴虫病

当内裤上的分泌物为灰黄色或黄绿色,泡沫状,带有腥臭味,伴有阴道灼热感,奇痒(像有很多小虫子在阴道里爬),可能是滴虫在捣鬼,通常与生活环境和习惯有关。

如果长时间阴雨天气,或住处没有晒衣条件,最好能用熨斗烫熨内裤,从而起到杀灭滴虫的作用。对于治疗期患者,建议使用一次性内裤;由于阴道滴虫病有传染性,要求伴侣同治,转阴后才可同房。

内裤怎么洗才正确?

1、每天换洗,别隔夜清洗

运动出汗较多时,内裤可以每天换几次;即使出汗少,排泄活动是与往常无异的,仍需要每天1换。

一条穿过的内裤带有0.1g粪便,而粪便可含万个病毒、10万个细菌,更别说尿液、汗液、私处分泌物了,尤其是隔夜洗使细菌继续滋长,更不容易洗净。

所以,内裤要做到当天洗!

2、避免与袜子或他人内裤混洗

有足癣(香港脚、脚气)的话,不建议内裤袜子混洗。

过半的股癣,由足癣蔓延而来的,混洗且没有做到足够的杀菌消毒时,足癣很可能会通过衣物传播,转变为股癣。同理,家庭成员的内裤,也要分开清洗。

3、烫泡、肥皂揉搓

洗衣温度高于60℃时,对致病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明显升高,对于炎症期女性,更有烫泡内裤的必要。选择偏碱性的清洁用品,与普通衣物用的肥皂区分开。

可将内裤置于60℃以上的热水中,浸泡15分钟后打肥皂揉搓,霉菌、滴虫都能被皂液的碱性环境杀灭。

4、流动水冲净、充分晾晒

搓揉3~5分钟后,在流动水中把皂沫彻底冲净,冲净后置于阳台充分晾晒,利用紫外线消毒,别放在卫生间。

有人认为内裤反面晒才能达到给重点部位杀菌的效果,但又担心沾染上灰尘、微生物。

其实只要环境干净、通风,晾哪面影响不大,如果住房附近有马路、工地,则建议正面晾,如晒不着太阳,一定要使用烘干机烘干。

好文推荐:

参考文献

[1]谢玲玲,林荣春,林仲秋.《FIGO癌症报告》——外阴癌诊治指南解读[J].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,,35(06):56-61.

[2]油迪,叶麾,郄明蓉.人乳头瘤病毒相关外阴阴道疾病[J].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:电子版,(2).

[3]常用免疫抑制剂及其免疫抑制机理概述.生物学教学.,44(7):2-3.

[4]周琦,吴小华,刘继红,等.外阴癌诊断与治疗指南(第四版)[J].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,,34(11):50-57.

[5]谢幸.妇产科学(第9版)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..

[6]李倩,温旺荣.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[J].中国微生态学杂志,,31(02):-.

本文编辑:秦嫣投稿与合作请联系:gansl

helianhealth.co

觉得有用,点个「在看」吧!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mdgc.com/wyyzd/138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