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龟甲

龟 甲

龟甲①,味咸,平。主漏下赤白,破癥瘕,痎疟,五痔,阴蚀,湿痹,四肢重弱,小儿囟不合。久服,轻身不饥。一名神屋。生池泽。

①龟甲: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按《说文解字》:‘龟头与蛇头同。’故字上从它,它即古蛇字也。其下象甲,足、尾之形。”药用乌龟的背甲与腹甲,故名。

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。

1.主漏下赤白:治疗妇女漏证与带下赤白。

2.破癥瘕:治疗体内结块。

.主痎疟:治疗二日一发的疟疾。

4.主五痔:治疗牝痔、牡痔、脉痔、血痔、肠痔。

5.主阴蚀:治疗女子外阴溃疡、脓水淋沥作痒,或肿胀坠痛等。

6.主湿痹:治疗湿邪偏盛的痹证。

7.主四肢重弱:治疗四肢沉重软弱无力。

8.主小儿囟不合:治疗小儿囟门闭合迟缓、闭合不全或囟门不闭合。

1.《本草经解》:“脾统血,脾血不统,则漏下赤白,其主之者,味甘益脾也。疟而至于有癥瘕,湿热之邪,已痼结阴分矣。龟甲阴寒,可以清热;气平,可以利湿,所以主之也。火结大肠,则生五痔;湿浊下注,则患阴蚀,肺合大肠,肾主阴户,性寒可去热,气平可消湿,所以主之也。脾主四肢,湿盛则重弱,龟甲味甘益脾,性平去湿,湿行,四肢健也。肾主骨,小儿肾虚,则囟骨不合,其主之者,补肾阴也。”

2.《神农本草经读》:“龟甲,诸家俱说大补真水,为湿阴第一神品。而自余视之,亦不尽然,大抵介虫属阴,皆能除热;生于水中,皆能利湿;其甲属金,能攻坚,此外亦无他长。”

1.龟甲药用部位的讨论。

龟甲的药用部位历代认识不统一。从汉至唐代,本品以全甲入药,称之为龟甲、龟壳。宋代有用全甲者,亦有只用龟下甲者。元代朱丹溪推崇龟甲补阴之功,强调以龟下甲入药为好,而摒弃龟上甲。此后,皆以龟下甲为用,一度被称为龟板。《本草备要》谓:“大者良,上下甲皆可用。”现代研究发现,龟之上甲与下甲成分、药理作用无明显差异,故现代规定龟之上下甲皆入药用。

2.龟甲药名的讨论。

本品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名为龟甲、龟壳,以龟之上、下甲入药。宋代以后,多使用龟下甲(腹甲)入药,其形状如板,故多称本品为龟甲或龟板。近代中药学书籍,如《中药大辞典》以“龟甲”为正名,而《中药学》五版教材以龟板为正名,较为混杂。现代临床将龟之上、下甲均作龟甲入药,故《中国药典》年版至年版均载其正名为“龟甲”,此名与药材实际相符,更为妥当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mdgc.com/wyycs/12930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